*美股第二季度財報季即將展開,根據彭博,攜程 (MT5: TRIP GRO-ADR) 預期將在7月22日發布新一季度業績
2019年12月,或許連鍾南山都想不到,這場疫情會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滴滴答答地拖著折磨我們到2022年。
作為受疫情影響最重的旅游業龍頭,攜程的股價自然而然地也是連續下跌。
那麼,現在到了攜程邏輯反轉,值得抄底的時候了嗎?
一 、行程碼摘星
有這樣一個令人無語的畫面:
在上海疫情期間,一位三四歲的小姑娘天真地問她的母親:「媽媽,以前沒有手機,大家是怎麼做核酸的呢?」
小女孩不知道過去的世界沒有核酸一說,未來的人們,恐怕也很難想象國民在自己的國土上還有保質期一說。
好在,這一切已慢慢開始步入終局。
6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最新防控方案,密接和入境人員「14+7」改為了「7+3」,同時還取消了給行程碼賦星號的行為,進一步推動國內人流活動。
次日,三亞機票、酒店爆滿,航空公司甚至不得不臨時把小飛機換成大飛機以滿足客流。
在2019年為GDP貢獻了約5%的旅游業,似乎終於可以重新站起來了。
而作為旅游業的龍頭,攜程似乎也迎來了一波重啟的機會。
6月28日同日,攜程發布了最新的財報。
那麼,攜程的現狀,到底如何呢?
二 、攜程最新財報
6月28日,攜程發布了2022年一季度財報。
一季度,攜程實現營收41.1億元,同比基本持平,環比下滑12%。而在2019年Q1,攜程收入則達到了81.64億元,幾乎是今年的兩倍。
淨利潤方面,本季度虧損9.89億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則達到了18億元,成功由盈轉虧。
而自2020年爆發以來,只有去年2季度營收有所成長,其余八個季度,攜程營收全部負成長。
盡管財報的主要數字並不好看,但若細究,其實這份財報頗有驚喜。
驚喜來自於成本控制。
2019年,攜程的市場費用、行政費用、產品研發費用總計為70.75億元。
2020年,39.25億;2021年,44.75億。今年一季度更是控制到了34億,甚至不到19年的50%。
更優秀的是,攜程在降本的同時,幾乎沒有降低產品研發費用,沒有降低自身的行業競爭力。
截至一季度末,攜程的短期投資、現金及等價物總計達到633億元,相當充足。這也意味著一旦疫情徹底散去,攜程有足夠的彈藥去打市場、拼補貼。
而即便是最壞的情況,疫情短期內仍將繼續,攜程也會比同行更能熬,做到「剩」者為王。
那麼,現在是投資攜程的好機會嗎?
三 、眼下值得投資?
現在的攜程正處於一個難得的投資機會。
首先,是邏輯反轉。
疫情對攜程的傷害,絕不僅僅只是缺乏用戶這麼簡單。它對攜程,是有一個惡性循環、螺旋加速虧損的情況的。
攜程是一個中介平台,它本身是不開酒店的。
在旅游業正常發展的時候,攜程提供流量、酒店提供服務,攜程拿了抽成,酒店獲得客戶,可謂雙贏。
可自從2020年開始,行業迅速收縮,客流量整體下滑明顯。
在這個情況下,有越來越多的酒店開始在線下說服客戶在櫃台前退掉攜程上的訂單,重新辦理入住,「攜程給你優惠多少,我們就給你優惠多少」。
最終目的,也就是可以逃掉攜程10%的抽成。
正常情況下,攜程會對所有退單的用戶進行回訪,如果某個酒店的退單情況異常得多,那麼攜程可以通過降低排序等方式對酒店進行反制。
可在疫情下,酒店連能不能活到明天都無法保證,別說10%了,就是1%,都可能是最後的救命錢。至於攜程的反制,那只能以後再說。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疫情散去、市場回暖,攜程和酒店方可以走出囚徒困境,重新做到合作雙贏。甚至在疫情退潮的初期,這部分反轉可能就會出現。
其次,是愈發值得關注的海外市場。
2021年,中國旅行社組織的出境游僅為1.90萬人/天,大約是2019年的千分之一。
而隨著國門的慢慢打開,這個數字恐怕很快就會回升到歷史水平。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旅游目的地的國際入境人數幾乎是 2021 年同期的三倍。
一季度,攜程國際平台整體機票預訂量同比成長超 270%,旅游類完了項目的訂單量也保持著三位數的成長。Trip.com的品牌推廣也非常順利,這也意味著,有不少真正的海外用戶(而不是知道攜程的中國人)正在被攜程吸引。
在2020年,攜程CEO曾一邊落淚一邊說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你也要想到未來有一天我們必定衝破黑暗。」
現在,攜程最黑暗的時刻,似乎已要過去了。
四、技術上
攜程的股價自2月中旬一度達到30.70的高點後,大幅下跌至3月中旬,然後在14.25找到支持反彈,整體形勢上形成一浪高於一浪的形勢,並先後突破50均線和200均線,反映上漲勢頭良好。
目前下方一直守住24.50水平的支持,將可挑戰29.30和30.70水平。假如進一步跌破24.50水平,將告再次跌破200均線,並可下試50均線、20.30和18.50的前低點。關注如跌破20.30的前低點,攜程的一浪高於一浪的趨勢或將有所改變。
免責聲明:本文的內容金代表個人觀點,不應該被解釋為囊括個人和/或其他投資意見和/或任何金融工具交易的建議和/或對未來表現的保證和/或預測。ForexTime Ltd及其聯盟商、代理商、董事、管理人員或員工不對文中的任何資訊或數據的精確性、有效性、時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證,也不對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投資而產生的任何虧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