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西方三大經濟體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重磅來襲。

美國勞工部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CPI環比上漲0.3%,略低於市場預測的0.4%,為1月以來的最小漲幅;8月核心CPI環比僅上漲0.1%,為2月以來的最小增幅,也低於預期的0.3%;

市場認為這些數據意味著通膨壓力可能正在緩解,這使得美聯準會有更充裕的時間考慮縮減購債問題。數據發布後,富拓美元指數應聲跳水,但之後逐步回升,抹去全部跌幅。

 

 

雖然整體通膨表現低於預期,但物價上行壓力依然存在,8月CPI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5.3%,同比增速連續4個月保持5%以上。正因為如此,美元多頭繼續看好美元,因為他們相信美聯準會仍有望在年底前開始縮債。

美元震蕩後持穩,同樣面臨CPI數據考驗的還有英鎊和歐元:

  • 9月15日(周三):預計英國8月CPI同比上漲2.9%,環比上漲0.5%
  • 9月17日(周五):預計歐元區8月CPI年率終值錄得3%,月率攀升0.4%(初值已於8月31日公布)

 

為什麼市場高度重視通膨前景?

最明顯的原因是,投資者希望確保自己的財富不受通膨侵蝕的影響。他們希望保持購買力,這也意味著他們要求的投資回報必須至少高於通膨率。

從更直接的角度來看,通膨前景是央行決定政策行動時機的一個關鍵考慮因素。

總體而言,如果各大央行開始退出各自的刺激措施,那麼將引發股市獲利回吐,同時推高本幣匯率。正是基於這個邏輯,美國8月CPI增速回落,美聯準會縮債緊迫性下降,美元下意識走軟,不過這種反應很快平復。

總的來說,自從美聯準會開始討論縮減購債規模以來,衡量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G10貨幣表現的基准美元指數(DXY)不斷上行。

 

歐洲方面,歐洲央行回歸政策正常化步伐被認為落後於美聯儲。在這樣的背景下,歐元步履蹣跚,最近勉強維持在50日均線上方,難以突破1.19大關。

 

相比歐洲央行在收緊貨幣政策方面的謹慎態度,英國央行相對鷹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今年歐元/英鎊走勢一浪低過一浪的原因。

 

市場預測,英國央行將比美聯儲更早加息(利率期貨顯示英國央行2022年5月加息的概率為81%,而美聯儲在2022年12月加息的概率為77%)。因此,今年到目前為止,英鎊仍然是相對於美元表現最好的G10貨幣,英鎊/美元年內上漲了0.94%。今年以來,英鎊兌G10貨幣全線走強。

不過,從短線看,英鎊/美元剛剛形成了“死叉”,即50日均線下穿200日均線,這種技術形態預示後市有下跌空間,也就是說英鎊/美元可能進一步回吐年內漲幅。

總體而言,如果未來幾天英國或歐元區發布的CPI數據高於預期,可能使各自的央行更加接近調整貨幣政策。如果英國央行更趨近政策正常化,則可能刺激英鎊上漲;如果歐洲央行行動速度更快,則歐元受到提振。

另一方面,若通脹數據不及預期,顯示通脹壓力減弱,那麼經濟體相應的貨幣也會面臨一些下跌壓力。

 

免責聲明:本文的內容金代表個人觀點,不應該被解釋為囊括個人和/或其他投資意見和/或任何金融工具交易的建議和/或對未來表現的保證和/或預測。ForexTime Ltd及其聯盟商、代理商、董事、管理人員或員工不對文中的任何資訊或數據的精確性、有效性、時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證,也不對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投資而產生的任何虧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