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價格指數PPI創2017年以來最大增長
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中國大陸今年的出口增長迅速,4月份以美元計價貿易順差擴大至428.5億美元,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277億美元。
不過,同一時間會發現人民幣近期走勢依然強勁,人民幣兌美元一直持穩在6.4-6.6區間內。一般來說,人民幣的強勢提高了出口貨物的價格,不利出口,但今年以來中國出口卻依然強勁,原因為何呢?
實際上,4月份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就創下了2017年以來最高增速,達到6.8%,該數據反映了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價格正在快速上漲,而原因則與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有關。
雖然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呈小幅回落,但如統計自今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可說是全線暴漲。WTI和布倫特原油都大漲超過25%,工業原材料銅價近是漲近30%,鋁和鋼鐵價格也漲超20%,鐵礦石大漲12%不等。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除了因為疫情後期的經濟復甦刺激了市場對需求的預期,還有因全球央行量化寬松導致貨幣貶值,和疫情導致某些原材料出口大國 (如智利) 需要封關以控制疫情有關。
中國出口將帶動全球通膨上揚
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上揚導致中國製造業的產品成本上揚,轉移至消費者身上便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再加上人民幣強勢下的匯差成本提高,形成了出口型通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格指數在3月更是同比上漲1.8%,創9年來新高。而同一時間,美國CPI通膨率在3-4月也明顯遠高於美聯準會2%的通膨目標。
由此可見,由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全球重要的生產出口國中國的商品價格上揚,進一步帶動了全球通膨。
消費通膨能否被帶動將是全球難題
不過,由量寬和市埸需求憧憬所推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導致製造業成本上升並轉至消費者身上,但消費者能否承受該價格上揚仍是全球以及主要央行包括聯準會需要警剔的一點。
中國近期的CPI通膨率明顯滯後於PPI,便反映消費者需求復甦和經濟的復甦速度並未完全應付到高升幅的商品物價,而中國由於有賴調控相信將可壓抑製造業商品價格過份上漲。
*圖片來源: 彭博 (黃線: 中國PPI; 紅線: 中國CPI通膨)
不過,對於國外需求而言,情況卻未必如此理想。
由於全球疫情仍在反反覆覆,東南亞和其他新興市場製造業仍遠未能復甦至疫情前水平,中國出口的優勢便更為明顯,而相信這一個優勢直至全球疫情進入平穩階段前或不會改變。
也就是說,在中國主導出口市場和全球需求依賴中國商品的情況下,國外的通膨形勢卻未必能明顯改變,從美國CPI通膨和中國出口增長的形勢便可發現,美國的通膨形勢正在急速上揚,而如何在經濟復甦和壓抑通膨取得平衡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美聯儲非常大的難題。
不過,相對之下,預期中國的出口優勢將在2021年全年持續下,人民幣即使持穩地維持在當前6.5附近的高點下,仍將不會傷害中國出口增長的趨勢。
*圖片來源: 彭博 (美元/離岸人民幣 USD/CNH)
免責聲明:本文的內容金代表個人觀點,不應該被解釋為囊括個人和/或其他投資意見和/或任何金融工具交易的建議和/或對未來表現的保證和/或預測。ForexTime Ltd及其聯盟商、代理商、董事、管理人員或員工不對文中的任何資訊或數據的精確性、有效性、時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證,也不對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投資而產生的任何虧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