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終於還是要從美股退市了。
在今年6月11日,滴滴底角了IPO招股書,20天後,滴滴迅速在美股上市,創下中概股納斯達克上市的最快紀錄。
隨後,就是鐵拳雖遲但到。
7月4日,滴滴APP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全平台下架。
中國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也迅速進駐滴滴出行,開展網絡安全審查。
滴滴的股價,也一路從招股時的14美元跌至今天的6美元。
12月5日,滴滴正式宣布啟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並准備啟動在港股重新上市的准備工作。
而從6月30日上市起至今,不過只有150多天,連半年都不到。
僅僅150天,滴滴的市值就跌去了超過40%。
作為網約車領域的龍頭企業,滴滴到底發生了什麼?
滴滴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滴滴全球活躍用戶達4.93億,全球活躍司機1500萬名。其中,中國大陸活躍用戶3.77億,活躍司機1300萬名。
而從營收分布上,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與其他業務的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人民幣。
毫無疑問,中國的出行業務,是滴滴所有業務的絕對核心。滴滴也確實是中國網約車領域無可爭議的老大。
然而,這個老大的地位,卻岌岌可危。
網約車平台的商業模式一直為人所詬病,原因就在於,網約車服務很難做出差異性。企業也很難獲得規模效應之外的護城河。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各類地圖類軟件打車。
輸入起點重點,選打車,地圖軟件會自動跳出無數打車軟件。從拼車到豪華專車,從限時特惠到傳統打表出租車。什麼類型的網約車,在這全都能約到。
行業透明度提高,對用戶而言當然是好事。但對於龍頭滴滴而言,這意味著它們過去吐血補貼換來的市場份額,現在變得不那麼值錢。
雪上加霜的是,龍頭地位本就受到挑戰的滴滴,還受到了社會主義鐵拳的重擊。在今年6月被官方下架後,滴滴8-9月的訂單量連續2個月出現環比下降。
在滴滴被迫進入整改期全網下架期間,各網約車紛紛開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抓緊時機搶山占地。
曹操出行的月活人數上升至1101.5萬,成為滴滴之後第二個月活過千萬的網約車出行平台。T3出行,也將月活提升到了896.7萬,與一季度相比,增長近一倍。
曾經在2019年就已下架的美團打車,迅速在這難得的窗口期卷頭重來,企圖重分一杯羹。
根據官方數據,目前全國共有236家公司獲得了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相較2020年年底增加了22家。
另外,目前中國網約車用戶平均一年的出行費用約在1700元左右,折合每月約150元人民幣。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想要進一步提升用戶的出行費用,恐怕不太現實。
這也意味著,網約車市場,已徹底成為一個存量搏殺的市場。
缺乏足夠護城河的滴滴,正在受到巨大的挑戰。
核心業務受到嚴重調整,滴滴在其他賽道的業務同樣增長乏力。
2020年下半年,社區買菜市場被發掘,各大巨頭紛紛投入海量資源入場搏殺。滴滴也不例外,CEO程維更是在內部喊出了“投入不設上限”的口號。
到今天,勝敗已分。美團、拼多多、京東獲得了最多的市場份額。
戰敗的滴滴目前已把大城市的中心倉全部關閉,橙心優選已從一個to D的社區團購平台轉型成了一個B to B的生鮮批發平台。
至於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造車業務,那更是八字都還沒一撇。
在滴滴最風光的時候,市場曾預計,滴滴可以“強迫”簽約司機使用滴滴自產的車輛營業。
可現在網約車公司遍地開花,這時候還想強買強賣,無疑會造成司機大量流失。
而且,造車必然涉及到生產問題。
滴滴原來的合作伙伴比亞迪在這件事上毫不上心,因為比亞迪產能有限,連自家的車都造不過來,實在沒空陪你一個新人瞎玩。
如果自投工廠研發造車,那無疑又要燒掉一大筆資金,且目前互聯網巨頭目前在制造業行業也缺乏成功的經驗。
至於自動駕駛業務,市場普遍預計,自動駕駛很難在十年內全面鋪開,成為穩健的盈利增長點。
而且就目前的研發進度而言,滴滴也已遠遠落後於百度。
可以說,目前為止,滴滴遠遠沒有找到除主營業務之外的第二增長點。這在主營業務受到挑戰的當下,顯得尤其可怕。
當然,無論如何,滴滴都還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10月,全國共有網約車訂單6.3億但,滴滴獨佔5.62億,市佔率達89%,仍然是毫無懸念的行業老大。
監管問題也已暫告一段落。目前,滴滴app已在全網恢復上架。從美股轉道回港股,未嘗不是一種“我不會把數據和審計底稿給美國人”的表態。
幾年前,在滴滴還在打天下時,CEO程維曾經用“血海狼窩”來形容滴滴所處的競爭環境,他說:“滴滴是一家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公司,出生在血海狼窩,生下來就面臨激烈的競爭”。
現在,滴滴的龍頭地位正在一步步被蠶食。或許,唯有重新喚醒滴滴身體中關於奮斗、拼搏的血液,重新習慣今天這個不安全的競爭環境,滴滴才能扭轉頹勢,重新站穩腳跟。
免責聲明:本文的內容金代表個人觀點,不應該被解釋為囊括個人和/或其他投資意見和/或任何金融工具交易的建議和/或對未來表現的保證和/或預測。ForexTime Ltd及其聯盟商、代理商、董事、管理人員或員工不對文中的任何資訊或數據的精確性、有效性、時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證,也不對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投資而產生的任何虧損負責。